首页 | 部门概况 | 学工动态 | 思想教育 | 资助中心 | 宿舍文化 | 就业服务网 | 党建工作 | 心理中心 | 办事指南 | 规章制度 | 下载中心 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心理中心 >> 心灵之家 >> 正文

心灵之家

别在拯救别人的情绪了

时间:2017-05-05     点击:

别再拯救别人的情绪了  

 

   

   

 

文:吴在天 | 微信公众号:武志红(wzhxlx)
责任编辑:Spencer 格格
题图来源:视觉中国  

你是否会,
不自觉的承担很多东西,
承受不了,但又放不下来?
受伤的小孩,
你已长大,
有能力让自己过得更好。  

“拯救者”的故事』  

生活中,不少人一直在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。  

有一位朋友说,他曾经特别有责任感,在生活中会不自觉的承担很多东西。  

他承受不了,但是他放不下来。  

他总是忍不住去承担别人的责任,承接别人的情绪。明明知道这么做会让自己难受,但就是控制不住,因为一看到对方的情绪,自己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的去承接过来。  

这位朋友说,小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、打架、闹离婚。每一次他都很难过无助,每一次他都认为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。他曾经当着父母的面大声的哭喊着:“可不可以不要吵了,都是我的错了,都当作是我的错了,好不好!”  

然而并没有什么用。  

最后,爸爸摔门离去,妈妈抱头痛哭。  

作为孩子,他只能去抱抱妈妈。至少,这会可以让妈妈得到安慰。  

『孩子成为了“拯救者”』  

每一个在长期争吵不断的家庭下长大的孩子,都曾试图去做过拯救者,想拯救父母间糟糕的关系,想拯救争吵不断的家庭,想努力改变爸爸妈妈的关系。  

当父母长期争吵,家庭关系恶劣的时候,会影响到孩子的责任感。  

孩子会自恋的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而发生的,而自己应该要为这发生的一切来负责,而且能够负责,能够完成好。  

很多的成年人在小的时候,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验,当父母在吵架的时候,孩子都是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吵,有的孩子甚至会说,把所有的错误罪责都归于自己,只希望父母不要吵架。  

如果这一招不管用的话,孩子甚至会通过让自己受点伤、生点病,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的情绪,使得吵架的双方不得不因此而停战。  

孩子自恋的认为,他可以拯救爸爸妈妈的关系,至少,他能拯救父母的情绪。  

当孩子一直处于这样的拯救情结之中,他会变得容易过度承担他人的责任。  

想要拯救父母的婚姻,如果不能够做到的话,就会产生内疚,甚至做更多的事情,尽其所能的表现自己,希望能够让父母开心一点,更开心一点。  

内疚成了自己的动力,内疚让他放不下拯救的责任。  

如果父母能够分清边界,告诉孩子,这是父母之间的事情,和他没关系,孩子尽管难受,但是会卸下心里沉重的包袱。  

但是很多家庭的边界常常是不清晰的,爸爸妈妈之间的争吵,永远是让孩子背负情绪。  

孩子便定型在了拯救者的位置上。  

慢慢的,这也变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。  

“我想承接住你的情绪”』  

生命最初的关系,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,我们的自我、人格的形成,就是在和妈妈(或者其他重要的养育者)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,这些关系模式构成了我们的人格。  

国外有个很出名的实验叫《Still Face》,关于婴儿对情绪与表情的敏感。  

在视频的前半段里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愉悦的婴儿,正在享受与妈妈之间的互动,孩子发出动作,妈妈开心愉悦的呼应,每次当妈妈回应孩子的时候,孩子面露笑容、开心满足。  

这个过程中,妈妈始终都在呼应着孩子,围绕着孩子的感觉,围绕着孩子发出的信号。而孩子会觉得,自己是好的,有价值感的。他在妈妈的眼中看到了自己。  

在后半段的视频里,妈妈调整了一下,再转过脸来的时候面无表情。仔细看看婴儿的神情,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,吓到缓不过神来。  

然后,孩子想试着用之前和妈妈互动的方式来呼叫妈妈。但是没有效果,停顿一阵子后,他使用了讨好、表演、大叫…各种方式,但都无效,最后孩子伤心痛哭。  

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中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:是孩子围着妈妈的感觉转,去和妈妈建立关系;还是妈妈围绕孩子的感觉和孩子建立关系。  

当孩子用各种方式去呼叫妈妈的时候,他的焦点都放在妈妈身上,他失去了自己。  

这个实验不到两分钟时间,孩子已经哭的不成样了,因为对于孩子来说,妈妈的情绪就是他的世界,而现在,他的世界崩塌了。  

当孩子的感受不被妈妈看见时,孩子为了维持关系,孩子会围着妈妈的感觉转,然而就失去自我。当我们的感受不被看到的时候,这种感觉太可怕了。  

所以我们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保护层,发展出各种策略切掉真实的感受。  

拯救者的模式,就成了一直围绕着他人的情绪而工作。  

当妈妈出现愤怒、焦虑的时候,孩子会感觉到恐惧、害怕。  

孩子会开始想办法围着妈妈的情绪绕圈圈,孩子会自恋的以为可以帮助妈妈承接住那些情绪。  

我们为别人的情绪去埋单的第一课,就是在这里学会的。  

然后由此慢慢发展,把这些沉重的责任感扩大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——迎合、讨回、承接别人的情绪和感受。  

『如何弥补伤害?』  

每个人都会有处理不了自己情绪的时候,父母也不例外,那当父母因为吵架,或者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孩子,可以如何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呢?  

第一,和孩子道歉,告诉孩子他没有错,父母之间的争吵和他没有关系。  

第二,告诉孩子哪些是自己的情绪,父母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,孩子不需要去为父母承担这部分的情绪。  

父母负起对自己的责任,孩子才能学会放下不属于自己的包袱。  

而对于已经长大的“孩子”,放下包袱并不容易。因为这是我们一直存在的模式,甚至可以说,这是我们存在感的一部分。  

承担他人的责任,承接别人的情绪,地道的拯救者的角色,如果突然放下了这个角色,你会是谁?这种感觉很容易让我们觉得,好像失去了存在感。  

『如何走出拯救者的角色?』  

去觉知情绪背后的动力。  

当你忍不住想要去承接别人的情绪的时候,当你忍不住想要去为别人的情绪负责的时候,去看看自己的心理动力是从哪里来的。  

是真的想要帮助别人,还是因为害怕出现冲突。  

当我们可以把无意识的动力,用意识层面的话语说出来的时候,至少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,这个角色是因为什么的需要。  

观照自己的内心,就不会那么容易的被无意识的动力控制去承接别人的情绪。  

去看到曾经受伤的自己,仿佛如同父母般,去承接了爸爸妈妈的情绪。  

去看到那时候争吵不休的父母,他们的内在,其实也是个受伤的小孩。  

父母在彼此的指责抱怨争吵后,却让还是孩子的你,来满足他们内在无法弥补的创伤和匮乏。  

但是你没有责任,也没有能力去承接他们的痛苦,把属于他们的还给他们,找到你自己,才能发自内心的去爱。  

你已经长大了,你有能力让自己过得更好!

文章转载自壹心理

作者:吴在天,二级心理咨询师,心理行业从业7年,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。微信公众号:不懂点心理(bddpsy)